阿里健康在中國醫師節發布的《2020互聯網醫生生態報告》,顯示其平臺醫師已達六萬名,80后占比近50%;
京東健康接連傳出IPO、開拓家庭醫生新業務的消息;
百度幾個月前正式把健康業務獨立了出來;
平安好醫生財報高調對外宣布自家“虧損收窄”……
互聯網大健康聲量不斷上漲,已經不再是傳統醫療健康體系的一種“附屬”,而變成獨立的、充滿活力的互聯網創新領域。只不過,伴隨這個過程的還有表面上的同質化現象,多數平臺看起來“業務做得都差不多”,非業界人士很難分辨各家到底有什么不同。
然而,互聯網大健康同質化背后卻是越來越顯著的差異化,類似早年共享單車戰場“硬剛”式的競爭不會發生在這個領域。
互聯網大健康有三大同質化的行業表象,它們的形成并不是簡單的“抄襲復制”,而是有著平臺自身的價值考量。
1、總體業務布局上,走別人走過的路更“穩妥”
2014年出現的阿里健康在摸索中形成了包括四大主要內容的互聯網大健康“范式”:
醫藥電商,經營藥品及其他健康產品;互聯網醫療,提供網絡遠程醫療服務;消費醫療,一些市場化的健康服務;智慧醫療,To B型技術賦能。
在充滿風險的創新之中,如果已經有被論證的十分成功的業務范式,那么亦步亦趨地跟隨上去,更容易給自己一個穩妥的開局。這最終導致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平安好醫生以及百度健康都有著類似的布局——典型的是2019年5月才獨立運營的京東健康業務結構幾乎照搬阿里健康。
2、業務開展上,戰斗部隊陣列相同而“戰法”也大同小異
在具體業務實現上,巨頭們也幾乎都在相同的方向上發力。
例如,物流方面,早在2018年,阿里健康就已經與餓了么蜂鳥聯手在全國20多個城市提升線下藥品配送能力,而高效的自建物流體系也讓京東健康在線下配送方面有著不輸阿里的潛力?,F在,冷鏈物流又成為各巨頭都在布局的重點。
又例如醫療技術方面,每個巨頭從AI、云計算到大數據,前沿技術幾乎都備齊了。
諸如此類,還可以發現更多同質化的業務點。
3、未來延展上,都在試圖翻越相同的醫藥、醫療、醫保三座山峰
平安好醫生2019年開啟了一個計劃在3-5年內全面納入醫保的計劃,阿里健康在2018年就開始聯合支付寶在一些地區的醫院落地線上醫保結算,京東健康在去年10月也傳出與國家醫保局就某些醫療解決方案接洽。
翻開各巨頭平臺的未來企劃,都或多或少表現出醫藥、醫療、醫保三位一體的構想,尤其醫保都被納入到重點攻克任務中。
可以認為,隨著互聯網大健康不再作為傳統醫療健康體系的附屬,它自身的閉環屬性越來越明顯——醫藥、醫療、醫保一個都不能少的商業模式成為共識。
在同質化的A面背后,是互聯網大健康的差異化B面,拿起放大鏡,就會發現各平臺在玩法、深度上的巨大不同。
一個令后進者可能會感到沮喪的現實是,互聯網大健康是一個十分講究原始積累的領域,它的發展可能與AI的重要垂直領域NLP很類似,能力和優勢往往只能建立在日積月累的數據和經驗沉淀上,誰走得更早,誰就更具備時間帶來的優勢,難以被其他方式追趕。
其結果,是某些平臺盡管“五臟俱全”但也可能只是“麻雀”,由時間沉淀帶來的差異化也必然難以在短時間內彌合。
首先,這表現在以用戶量為主要表現的企業體量上。
阿里健康承接著阿里經濟體數億用戶群體的健康需求,在最新的年報中,僅來自支付寶醫療健康頻道的用戶就接近4億,且仍在快速增長中,這也成為阿里健康數百億美元市值的主要因素之一。
與此類似的是平安好醫生,多年來攢下了3億多的注冊用戶,同樣獲得了不錯的市值表現。
而京東健康雖然在形式上與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沒有太大區別,但業界一提起來,往往會先擔憂京東在C端用戶入口問題。規模無法匹配野心,“小麻雀”難以長成雄鷹,是京東健康的主要劣勢——盡管都是鳥,盡管同在一片廣袤的天空。
然后,表現在生態橫向的肌肉、羽翼豐富度上。
京東健康與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等都有同樣的骨架,但在肌肉、羽翼上卻相去甚遠。
截至6月30日,平安好醫生的醫療健康網絡覆蓋160多家醫美機構、430家中醫診所、2000多家體檢中心、近1800家牙科診所、超4.9萬家診所及超11.1萬家藥店,這些都是生態上的“家底子”積累。
疫情期間,平安好醫生快速建立起了一支近2000人規模的自有醫療團隊,AI輔助診療系統24小時線上問診,應對增長超過9倍的日均問診量,這只能源于平安的長期建立的生態化資源協同能力。
而阿里健康除了類似的機構合作以及疫情期間快速推出核酸檢測服務,其生態還有更多服務要素,例如,配合UC、釘釘等阿里經濟體成員在內容和服務等方面更好地惠及醫療機構、醫藥企業以及消費者個人;完成對愛康國賓、美年健康、慈銘體檢三大體檢巨頭的投資和業務連接;在社區健康服務方面,上線疫苗服務平臺提供疫苗預約等等。
來自長期業務積累的細節化的運營,造成用戶實際體驗中的巨大不同,所以,后進者京東在單純的電商業務基礎上平地起的健康新業務,缺乏時間和業務沉淀,可能只能造出一個和大家模樣類似的縮小版“骨架標本”,卻無法在肌肉、羽翼上做到對等。
最后,還表現在縱向的技術深度挖掘上。
隨著AI、大數據、云計算被新基建加速,互聯網大健康也開始藉由技術路徑往深處走,不同的平臺都舉起了技術的旗幟,但現實是,技術稟賦這種東西,往往只能依托于母平臺的長期積累,這對京東健康又不是一個好消息。
這方面,百度健康似乎如魚得水,面對C端,AI精準推薦的能力能夠根據用戶個性化需求推送對應的健康信息、知識以及服務;面對B端,智慧醫療面臨巨大的市場潛力。
阿里健康也是如此,幾年前就曾經開發出業界知名的藥品溯源技術,解決了藥品追溯、責任追查等行業痛點問題。近些年來憑借達摩院、阿里云的技術輸出,推出了包括醫療人工智能、未來醫院、城市醫療大腦等解決方案,腦電癲癇篩查AI引擎、腦健康篩查AI引擎等單個技術項目已經落地。
在技術上不斷堅持自研的平安好醫生,自研的AI診療系統已覆蓋23個常見病科室和3000種疾病,其在線問診滿意度穩定在97%左右。
可以發現,京東健康可能仍然缺乏類似的技術露出,技術始終不能成為京東的強項,也導致其可能喪失掉這一波互聯網大健康往深處走的時代機會。
無論如何,技術上的鴻溝在互聯網大健康領域存在,且可能很寬。
總得看來,京東健康這樣的新進入者,可能面對來自體量、橫向生態、縱向技術深度等方面的一堵“絕望之墻”式的競爭壁壘。
“避其鋒芒”、彎道超車或成后進者的選擇,但創新可能面臨風險
總結前文可以發現,互聯網大健康的差異化,某種程度上就是后進者在“形式”一致的情況下,“實質”上的落后。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后進者就沒有機會,至少,在所有行業競爭中,“避其鋒芒”、彎道超車的做法,在這里有存在的可能。
京東健康最近推出的家庭醫生服務,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8月18日,京東健康發布了全新服務產品——“京東家醫”,其宣布未來5年要服務5000萬個家庭。這個產品,簡單來說就是用戶繳納不同額度的費用后(所謂“簽約”),享受包括本人在內的若干家庭成員的在線問診、會診、面診預約等服務。
毫無疑問,這是借了平安好醫生的玩法。
必須鼓勵互聯網大健康里出現這樣的創新突破,只不過,創新往往也意味著風險。僅從“京東家醫”業務本身來看,它還面臨諸多麻煩。
一是,在家庭醫生的服務過程中,由于用戶需要主動提交自己的就診信息,十分瑣碎,用戶的傳遞意愿,以及傳遞過程中是否會是真,都難以預料,在較大的用戶量下,會竄生出很多“幺蛾子”,如果用戶習慣不能很好地培養(對習慣被“養刁了”的互聯網用戶而言,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終只會流于形式,也就難以在商業價值上有所突破。
二是,由于缺乏對患者生活的全面了解,所謂的網絡家庭醫生對用戶健康信息的了解是滯后的、不全面的,有時候并不能給出十分有效的建議,甚至給出錯誤的指導。我們可能不能指望互聯網來實現歐美那樣的健全家庭醫生制度。
三是,家庭醫生的權責問題,一個不好結果的發生,到底是醫生給了錯誤的建議,還是患者自己的問題,可能難以界定,權責的厘清,可能比線下的家庭醫生要復雜得多。
針對家庭醫療服務場景,越來越期待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等會如何規避風險,給出更優解。
互聯網大健康的同質化表象下,是越來越明顯的差異化,我們在這個領域見到了許多互聯網行業都有的后進者亦步亦趨、模仿既有路徑的現象,其結果也與其他互聯網領域一樣,那就是后進者簡單的外在模范并不能完成趕超。
同時,也不得不認識到的是,在這個領域仍然需要鼓勵創新,只不過在創新時需要考慮創新帶來的價值,以及是否有能力保證創新本身不帶來額外的風險,至少,不能因為競爭殺紅了眼,就陷入為了創新而強行創新的怪圈中。
歸根結底,事關健康大事,任何的失誤或操作不當帶來的后果可能都難以承受,只能祝福行業以更大的創新能量來解決復雜的新型問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請進入微信公眾號
IHE大健康展
閱讀更精彩!
匯聚產業鏈上下游,聚焦品質板塊
營養品、營養補充劑、營養強化食品、運動營養食品、康復營養、保健食品、母嬰食品、健康食品、蜂產品、功能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特殊膳食、膳食補充劑、維生素和礦物質食品、新資源食品等;
人參、鹿茸、蜂乳、角鯊烯、海豹油、蜂蜜、蛤士蟆、龍眼肉、海參、燕窩、阿膠、西洋參、鱉等;
家用檢測類產品、家用治療儀器、家用保健類產品、家用護理產品、家用消毒凈化類產品、家用急救類產品、醫療智能穿戴等;
包裝飲用水產品、富氫飲用水產業類、功能飲用水及設備類、高端水的配套服務、高端進口健康食品、健康零食、健康飲品及果汁、低脂食品等;
中藥飲片及藥膳食療、中醫理療及保健產品、養生理療服務及技術加盟、中醫器械及設備、養生慢病管理等;
產后康復設備及用品、全國母嬰服務及加盟、孕產婦護理及嬰幼兒產品、營養健康食品、生殖健康、技術服務商;
健康管理類、醫療旅游、康復醫療及工程設備、康復理療設備、康復輔助器具、運動康復設備、中醫診療設備、家用醫療設備等;
食用油、營養健康高端油、大米、雜糧及主食、米制品、糧油機械、其他機械、包裝設備及材料、檢測儀器、新技術/新成果、有機食品及用品等;
食品加工機械、食品包裝設備、食品飲料機械、包裝材料、配套器材、包裝印刷機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