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每個個體對健康重要性的理解以及為健康而采取的行動有較大差異。不妨回顧一下,你是在什么時候,第一次真正覺得要重視自己的健康了呢?那時候發生了什么事情?健康不僅對個體而言非常重要,在宏觀層面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也彌足輕重。上世紀50年代我國人均壽命還僅40歲出頭,2019年這一數據已達77歲,健康水平的提升帶來了更龐大、健康的勞動力。近幾年的研究結果表明,健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與教育不相上下。未來20 年,健康將會如何影響經濟、社會及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麥肯錫的這篇《健康第一:通往繁榮的處方》分析了改善世界人口健康所需要采取的措施,并計算了這些措施能給個人、社會及經濟帶來的收益。
健康通常被視為一件理所當然的事——直到問題出現。這既適用于全球經濟,也適用于個人生活。當前的新冠疫情就是最直接的例證。初期估算顯示,此次疫情及其后續影響或將導致2020年全球GDP下滑3%~8%。在日常環境下,健康狀況不佳也會給個人和經濟造成沉重打擊。全球平均每年有1700萬人因各種長期健康問題而去世。每年約有800萬人死于傳染病,其中逾1/3死于20歲生日之前;全球近10億人患有精神疾病,包括逾2億兒童;還有各類事故,每年約有450萬人死于意外傷害,其中80%在70歲以下。而許多此類疾病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全部加起來,這些人本可以再多活近2.5億年。如果我們能成功化解可避免的健康問題,這個世界會是什么景象呢?
一百年來,衛生和營養狀況的改善、抗生素、疫苗以及新技術的發展為全球健康狀況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最新的創新成果也讓許多國家的某些癌癥、心臟病和中風患者的存活率得到了顯著提升。20世紀下半葉,健康改善延長了壽命,提高了生活質量,為勞動力的迅速壯大和生產率的提升做出了貢獻。生產率提升也是這段時期強勁經濟增長背后的關鍵動因。經濟學家估算,過去一百年發達經濟體約1/3的經濟增長可歸功于人口健康狀況的改善。
20世紀的健康改善讓人口預期壽命翻了一倍以上并拓充了全球勞動力
許多趨勢表明,未來幾十年,健康對增長的重要性還會有增無減。首先,改善健康狀況能夠應對人口增長放緩造成的增長乏力。通過改善健康狀況,延長工作適齡人口及更年長人群的健康壽命,以及培育兒童(未來的勞動力)的身體和認知能力,都有助于應對長期的不利因素。其次,由于各年齡段人群(包括工作適齡人群)均面臨與肥胖有關的疾病以及心理健康問題的挑戰,所有地區健康狀況持續改善的局面已經不再。第三,更健康的人口面對新冠肺炎之類的新型傳染病會有更強的免疫力,此類疾病往往對自身存在健康問題的人威脅更大。
盡管全球健康在過去一百年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未來的改善步伐預料將會放緩,特別是與年齡相關的健康問題將更加常見。所有國家都面臨著與生活方式和肥胖有關的慢性病的威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癥,這些威脅往往也會隨著收入和年齡的增長而加劇。與年齡有關的疾病威脅,如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癡呆癥,以及視力和聽力障礙,也會隨著人口的老化而加劇。
展望未來,與年齡和生活方式有關的疾病發病率預計會上升,許多傳染病的發病率有望大幅下降
未來20年,通過推廣現有干預措施,全球疾病負擔有望減輕約40%,中國的疾病負擔可有望減輕約35%。70%以上的收益可通過各類預防措施獲得,包括創造更清潔、更安全的環境,鼓勵更健康的行為習慣,化解背后的社會成因,以及拓展獲得疫苗和預防醫療的途徑等。其余收益將來自通過行之有效的療法(包括藥物和手術)對各類疾病和急性癥狀的治療。
重構健康有望帶來巨大收益。到2040年,65歲人群的平均健康狀況有望等同于今天的55歲人群。嬰兒死亡率將下降65%,健康不平等差距將收窄。到2040年,全球或將多存活2.3億人。更廣泛的社會收益(指健康的福利價值)可能高達100萬億美元。
盡管全球健康在過去一百年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未來的改善步伐預料將會放緩,特別是與年齡相關的健康問題將更加常見。所有國家都面臨著與生活方式和肥胖有關的慢性病的威脅。在當今無法有效緩解的全球疾病負擔中,約60%需要仰賴于醫藥和醫療創新來進行預防和治療,包括精神和神經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等。
麥肯錫篩選了10項已經展現出光明前景的重要技術,到2040年,在已知干預措施減輕40%疾病負擔的基礎上,只要這些創新能得到積極而現實的采納,它們有望將疾病負擔進一步降低6%~10%。其中一些創新不僅有望治愈某些疾病,改善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而且有望解決衰老這一基本的生物學挑戰,通過推遲與年齡有關的疾病的發病時間,它們有望顯著延長健康壽命。其中包括細胞療法、再生醫療、數字療法和基因療法等。
麥肯錫篩選了10個有前途的技術門類
健康狀況改善有望將2040年的全球GDP拉升12萬億美元,即拉升8%,相當于將年增長率拉高0.4%;同期,中國的GDP將有望拉升1.8萬億美元,即5.6%,相當于將2020-2040年的GDP基線增長總體拉升20%。這些年度經濟收益中約一半來自更龐大、更健康的勞動力。其余來自拓展老年人、殘疾人和非正式護理人員參加工作的能力,以及隨著慢性病負擔減輕而改善的生產率水平。
2040年,全球GDP有望額外增加12萬億美元,主要得益于健康問題的減少及勞動參與度的提升
每投入1美元用于改善健康狀況,經濟回報有望達到2~4美元。在高收入國家,投入成本完全有望被醫療服務生產率的提高所抵消。低收入國家需要在基本的衛生設施方面進行更多投資。在中國,每投入1美元改善健康,其收益或將是2.2美元。
在改善健康方面每投入1美元,有望獲得2-4美元的經濟回報
在麥肯錫的評估中,逾70%的健康收益都是通過預防、而非治療實現的,包括營造更健康的環境,改變行為習慣以及普及預防保健。改善健康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投資社區,讓兒童順利長大成人,并維持健康長壽的生命。不受污染的空氣和水,負擔得起的健康食品,塑造個人行為的健康素養,再加上預防保?。ㄈ绨踩置浜徒臃N疫苗),均有助于長期減輕疾病負擔。其余30%的收益源自采用有效的療法治療現有的健康問題。這些干預措施雖然是現成的,但目前來看,它們并未在正確的時間觸及到需要的人。主要挑戰包括:社會未能摸清和解決許多懸而未決的社會和環境健康風險;當前的激勵措施鼓勵醫療提供方將重點放在治療而非預防上;以及個體往往更看重眼前需求,而非長期健康。向健康增長情景過渡的難點在于,它需要的變革遠遠超出醫療系統范疇。
已知干預措施有望帶來的健康改善中有70%以上來自環境、社會和行為層面的干預措施以及預防保健措施
把握健康增長機會需要在醫療系統內外將重心轉向預防。這并非易事,需要所有利益相關方攜手促成以下4個必要條件:一是將健康確立為社會和經濟中的優先要務;二是將健康納入所有人的議程;三是改造醫療體系;四是加大治療等領域的創新。
總體而言,新冠疫情的爆發讓人們重新審視健康的重要性,麥肯錫的測算表明,未來20年投資于全球健康將極大增進個人、社會及經濟福祉,有望減輕全球40%的疾病負擔,到2040年65歲人的平均健康狀況有望等同于今天的55歲的人,拉升全球GDP12萬億美元,經濟回報遠超成本投入。但把握上述健康增長機會,需要在醫療系統內外將重心轉向預防。
匯聚產業鏈上下游,聚焦品質板塊
營養品、營養補充劑、營養強化食品、運動營養食品、康復營養、保健食品、母嬰食品、健康食品、蜂產品、功能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特殊膳食、膳食補充劑、維生素和礦物質食品、新資源食品等;
人參、鹿茸、蜂乳、角鯊烯、海豹油、蜂蜜、蛤士蟆、龍眼肉、海參、燕窩、阿膠、西洋參、鱉等;
家用檢測類產品、家用治療儀器、家用保健類產品、家用護理產品、家用消毒凈化類產品、家用急救類產品、醫療智能穿戴等;
包裝飲用水產品、富氫飲用水產業類、功能飲用水及設備類、高端水的配套服務、高端進口健康食品、健康零食、健康飲品及果汁、低脂食品等;
中藥飲片及藥膳食療、中醫理療及保健產品、養生理療服務及技術加盟、中醫器械及設備、養生慢病管理等;
產后康復設備及用品、全國母嬰服務及加盟、孕產婦護理及嬰幼兒產品、營養健康食品、生殖健康、技術服務商;
健康管理類、醫療旅游、康復醫療及工程設備、康復理療設備、康復輔助器具、運動康復設備、中醫診療設備、家用醫療設備等;
食用油、營養健康高端油、大米、雜糧及主食、米制品、糧油機械、其他機械、包裝設備及材料、檢測儀器、新技術/新成果、有機食品及用品等;
食品加工機械、食品包裝設備、食品飲料機械、包裝材料、配套器材、包裝印刷機械;